上水鄉



組織架構



廖族歷史



廖萬石堂



廖顯承堂



廖明德堂



上水鄉簡介

j020

遠溯我鄉族譜,系出西晉子璋公,公元二七六年,因迭著武功,晉封為衞鎮國大將軍。其後子孫日蕃,散居各地,多能建功立業。降及元末,其聚居於福建汀州之旁支中,有仲傑公者,原名仲達,因避祖先諱而改名為仲傑。並由閩遷粵,輾轉南來,落籍新安(今寶安縣)。仲傑公原籍客家,以鐡匠為業,循海道南移。初到屯門(青山)一帶,旋遷深圳河北之福田,後約於公元一三五零年,始於現今之上水立村。

仲傑公定居上水以後,娶侯氏為妻,生子自玉。自玉公生如圭(長房),如璋(二房)及如璧(三房)及如興 (遷往樟木頭, 後移居烏溪沙) 四子。由是形成三房。長房如圭祖生應文應武,二房如璋祖生應龍應鳯,三房如璧生應綱應紀。後仲傑公㩗應武返閩,應紀亦早夭無嗣,自是三房四斗因而形成。

是時我族子孫散居上水週邊,至七世祖南沙公,因精通堪輿之術,倡言必須聚族而居方可子孫昌盛。及後南沙公與侄君濊(潤宇祖)商議共覓村址,旋於群山環抱之間覓得龍脈,選定龍口地形如鳯之處合建上水圍,即現今圍內村,並於明末六十年前完成。

圍內村因地狀長方形,圍牆分四斗,東南西北四斗子孫各居一方。東斗應龍子孫居圍內村東面; 西斗應鳯子孫居圍內村西面; 南斗應綱子孫居南; 西斗應文子孫居西, 又因立圍於梧桐河上,故取名上水圍。並成為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。

按清嘉慶 (1819) 新安縣志, 當時新安六都中有上水村及莆上村; 陂堰中有沙塘陂及石陂用於灌田; 石陂頭橋於康煕五十一年由庠生廖幹仲建造; 監生廖定邦妻李氏, 一百有一歲, 乾隆五十二年旌表建坊, 賜匾額 ”貞秀之門”,; 廖恒穀, 壽百歲, 乾隆丙辰獲中丞相賜 :百歲修職”; 功名中嘉慶十二年丁卯科有廖有執, 乾隆十七年壬申貢有廖鳌, 增生廖九我, 例貢廖士昌; 新安縣志巻二十{人物志節婦}有記傳謂廖重山妻侯氏, 嘉靖三十年因海盜入寇, 夫君被擒, 侯氏俓往賊船, 以身為質. 重山措銀來贖時方知侯氏已投海死矣, 望洋號哭招魂, 歸塟於河上鄉。

我族廖氏在定居後積極辦學, 書塾處處, 其中有顯承堂(應龍家塾), 應鳳家塾, 萃英堂, 允升家塾, 明德家塾, 凝秀堂等等。
此後, 我族生齒日繁, 遂於圍外建村, 由原有之圍內村, 而發展至今日之門口村, 莆上村, 大元村, 中心村, 上北村, 下北村, 興仁村及近代新建文閣村合共九村, 合稱上水鄉 (舊家譜中稱鳯水鄉), 形成環繞四周, 守望相助, 如眾星拱北辰.
上水鄉建有祖祠, 位於龍脈之首, 名為萬石堂, 其落成年份已不可考, 唯匾額題於乾隆辛未年齡1751), 已有二百餘年矣. 而東西斗亦各建有分祠, 西斗分祠名明德堂, 建於1828年; 東斗分祠名顯承堂, 建於1838年,以供族人祭祀,婚喪喜慶及集會之用. 六百多年來廖族生活順時代之演變, 人口至今已增至五千餘人。